查看原文
其他

周末谈|一直追问下去

原野 央视网 2023-07-04

毫无疑问,本周最重要的事件是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,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291万人。但如果论新闻的热度,发生在成都闹市区的国企领导和下属“牵手门”事件不遑多让,连续多日占据各大平台的显著位置。神通广大的网民们将俩人的过往来了一次大起底,特别是女主角在互联网上“留存”的一系列香艳的照片,还有被人演绎推理的各种背景,持续为舆论场提供了爆炸性话题和八卦式谈资。

众多网民乐于“吃瓜”似在情理,与当下网络生态好生契合,但我们有必要提醒,这并不只是一场“桃色风波”,切忌滑向男领导和女下属“风流韵事”的陷阱——可能有些人就希望它往这个方向发展。公众和舆论的重心还是宜放在当事人是否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上。因为这是我们评判公共舆论热点唯一可以用来客观检视的尺子。

从目前情况来看,涉事单位的处理尚算迅速,事件中的主角正在接受相关部门核查和调查。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,听其言,更要观其行,各方还需盯住不放,保持追问,既不能让“新闻”烂了尾,又要据核查处理结果给公众上一堂“公开课”,告诫那些有“案底”的人就此悬崖勒马。

这些年,这种有头无尾的报道着实不少。每每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起,到含含糊糊慢慢悠悠办,再到马马虎虎不了了之,这种一再重复“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”的套路,让不少舆论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,大家常常意难平却又无奈何。

正因如此,我们必须要大讲特讲“追问”的价值和意义。谈及于此,本周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事需要持续追问。一是,南昌某高校餐厅出“鼠头鸭脖”事件,虽然目前学校和相关监管部门都做了回应,但似乎并未让人信服,最新消息是,江西省教育厅介入了调查;二是九江一幼儿园员工公然在小便池冲洗餐具,当地相关部门也表示将严肃调查,公众很想看看,究竟结果如何;三是有些地区给高考生统一配发考试文具,结果遭到不少考生吐槽,笔漏墨、断水等问题不一而足,这不是一句“可以更换新笔”就能搪塞过去的!

当然,公众追问的可能不止于调查的结果,还有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。譬如,一个“鼠头鸭脖”怎么会闹出那么大动静?监管部门的调查,为何那么多人不相信?食品安全喊了这么多年,这块毒瘤怎么就去不掉?甚至于在幼儿教育机构竟出现如此恶心又恶劣的事件?高考统一配发文具是否有必要?不合格的产品又是怎么通过“规范采购流程”的?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沉重,但越是如此,我们越要追问,即使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。我们清楚,有些时候,念念不忘,不一定就有回响,但如果忘了,就真没有回响了。

从这一视角看,追问是表明态度,也是一种压力,提醒当事者这一事件不仅与当事人有关,也关乎公共利益、关乎我们这个社会的公众价值利益和判断,应当严肃对待,认真调查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,千万双眼睛看着呢,别动歪心思、耍小聪明,企图蒙混过关。

当然,很多人常忽视的是,追问也是一个机会。它会促使当事者反思自身的不足,让其下决心改正错误,并借此以真诚的悔过争取社会的原谅,在新的轨道上重新出发。当然,如果当事者被冤枉了,这也是一次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的机会。

遗憾的是,在这个信息时代,一些机构和单位的媒介素养已经远远跟不上潮流。出了事面对舆论,有的三缄其口,有的含糊其辞,有的则深谙“拖”字诀,表态很积极,行动少真章,永远在调查,就是没结果,拖得你没脾气,拖得你没心力,拖得你没办法,到最后,风头一过,似乎涛声依旧。

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便宜事吗?公道自在人心,历史自有评论。舆论是公正的,你可能逃过了一时的危机,但你因“烂尾”制造的不负责任的形象却永远烙印在公众的心里了,再难擦去了。所以,还是奉劝一句,还处于舆论风口上的机构、单位和个人,别鼠目寸光,因小失了大。



小学门口卖的“一元小彩票”,奖品竟是电棍

“我花6块钱,买了个网红AI克隆人”

       你叫的网约车安全吗?







   监制 | 唐小山

         编辑 | 应凰         

审校 | 天明

   来源 | 央视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